100%

全晉文卷四十八

烏程嚴可均校輯

傅玄(四)

傅子(二)

平賦役

昔先王之興役賦。所已安上濟下。盡利用之宜。是故隨時質文。不過其節。計民豐約。而平均之。使力足以供事。財足以周用。乃立一定之制。以為常典。甸都有常分。諸侯有常職焉。萬國致其貢。器用殊其物。(此已上大典未載。)上不興非常之賦。下不進非常之貢。上下同心。以奉常教。民雖輸力致財。而莫怨其上者。所務公而制有常也。(此已下大典未載。)戰國之際。棄德任威。競相吞代。而天下之民困矣。秦并海內。遂滅先王之制。行其暴政。內造阿房之宮。繼以驪山之役。外築長城之限。重以百越之戍。賦過大半。傾天下之財。不足以盈其欲。役及閭左。竭天下之力。不足以周其事。于是蓄怨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一

積憤。同聲而起。陳涉項梁之疇。奮劍大呼。而天下之民。響應以從之。驪山之基未閉。而敵國已收其圖籍矣。昔者東野畢御。盡其馬之力。而顏回知其必敗。況御天下而可盡人之力也哉。夫用人之力。歲不過三日者。謂治平無事之世。故周之典制載焉。若黃帝之時。外有赤帝蚩尤之難。內設舟車門衛甲兵之備。六興大役。再行天誅。居無安處。即天下之民。亦不得不勞也。勞而不怨。用之至平也。禹鑿龍門。闢伊闕。築九山。滌百川。過門不入。薄飲食。卑宮室。以率先天下。天下樂盡其力。而不敢辭勞者。儉而有節。所趣公也。故世有事。即役煩而賦重。世無事。即役簡而賦輕。則[則上脫役簡賦輕四字]奉上之禮宜崇。國家之制宜備。此周公所以定六典也。役煩賦重。即上宜損制以恤其下。事宜從省以致其用。此黃帝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。後之為政。思黃帝之至平。夏禹之積儉。周制之有常。陏時益損而息耗之。庶幾雖勞而不怨矣。(群書治要永樂大典)

貴教

虎至猛也。可畏(大典作威。畏與威通。)而服。鹿至麤也。可教而使。朮至勁也。可柔而屈。石至堅也。可消(大典作柔。)而用。況人含五常之性。有善可因。有惡可改(大典作攻。)者乎。人之所重。莫重乎身。貴教之道行。士有仗節成義死而不顧者矣。此先王因善教義。因義而立禮者也。因善教義。故義成而教行。因義立禮。故禮設而義通。若夫商韓孫吳。知人性之貪得樂進。而不知兼濟其善。于是束之以法。要之以功。使(大典有天字。)下唯力是恃。唯爭是務。恃力務爭。至有探湯赴火而忘其身者。好利之心獨用也。人懷好利之心。則善端沒矣。中國所以常制四夷者。禮義之教行也。失其所以教。則同乎夷狄矣。其所以同。則同乎禽獸矣。不唯同乎禽獸。亂將甚焉。何者。禽獸保其性然者也。人以智役力者也。(大典有以字。)智役力而無教節。是智巧日用。而相殘無極也。相殘無極。亂孰大焉。不濟其善。而唯力是恃。其不大亂幾稀耳。人之性。避害從利。故利出于禮讓。即修禮讓。(大典脫此四字。)利出于力爭。則任力爭。修禮讓。則上安下順而無侵奪。任力爭。則父子幾乎相危。而況于悠悠者乎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二

戒言

上好德則下修行。上好言則下飾辯。修行則仁義興焉。飾辯則大偽起焉。此必然之徵也。德者。難成而難見者也。言者。易撰而易悅者也。先王知言之易。而悅之者眾。故不尚焉。不尊賢尚德。舉善以教。而以一言之悅取人。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 矣。何者。德難為而言易飾也。夫貪榮重利。常人之性也。上之所好。榮利存焉。故上好之。下必趣之。趣之不已。雖死不避也。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。而又貪榮而重利。(大典有也字。)故貴其所尚。而抑其所貪。貴其所尚。故禮讓興。抑其所貪。故廉恥存。夫榮利者。可抑而不可絕也。故明為顯名高位。豐祿厚賞。使天下希而慕之。不修行崇德。則不得此名。不居此位。不食此祿。不獲此賞。此先王立教之大體也。夫德修之難。不積其實。不成其名。夫言撰之易。合所悅而大用。修之不久。所悅無常。故君子不貴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三

正心

立德之本。莫尚乎正心。心正而後身正。身正而後左右正。左右正而後朝廷正。朝廷正而後國家正。國家正而後天下正。故天下不正。修之國家。國家(長短經德表篇無兩國字。)不正。修之朝廷。朝廷不正。修之左右。左右不正。修之身。身不正。修之心。所修彌近。而所濟彌遠。禹湯罪已。其興也勃焉。正心之謂也。心者。神明之主。萬物之統也。(也字依大典加。)動而不失正。天下[下當作地]可感。而況于人乎。況于萬物乎。夫有正心。必有正德。以正德臨民。猶樹表望影。不令而行。大雅云。儀刑文王。萬邦作孚。此之謂也。有邪心。必有枉行。以枉行臨民。猶樹曲表。而望其影之直也。(也字依大典加。)若乃身坐廊廟之內。意馳雲夢之野。臨朝宰事。(大典此句在下句娛字下。)情繫曲房之娛。心與體離。情與志乖。形神且不相保。孰左右之能正乎哉。忠正仁理存乎心。則萬品不失其倫矣。禮度儀法存乎體。則遠邇內外。咸知所(大典有則字。)象矣。古之大(大典無大字。)君子。修身治人。先正其心。自得而已矣。(大典有夫字。)能自得。則無不得矣。苟自失。則無不失矣。無不得者。治天下有餘。故否則保身居正。終年不失其和。達則兼善天下。物無不得其所。無不失者。營妻子不足。故否則是已非人。而禍逮乎其身。達則縱情用物。而殃及乎天下。昔者有虞氏彈五弦之琴。而天下樂其和者。自得也。秦始皇築長城之塞(大典作基。)以為固。禍幾發于左右者。自失也。夫推心以及人。而四海蒙其佑。則文王其人也。不推心以虐(以虐二字治要作慮字。依大典改。 案。大典推心至不推心慮廾一字作挾邪心以虐五字。)用天下。則左右不可保。亡秦是也。秦之 (大典作虐。)君。目玩傾城之色。天下男女。怨曠而不肯恤也。耳淫亡國之聲。天下小大。哀怨而不知撫也。意盈四海之外。口窮天下之味。宮室造天而起。萬國為之 瘁。猶未足以逞其欲。唯不推心以況人。故視用人如用草芥。使用人如用己。惡有不得其性者乎。古之達治者。知心為萬事主。動而無節則亂。故先正其心。其心正于內。而後動靜不妄。以率先天下。而後天下履正。而咸保其性也。斯遠乎哉。求之心而已矣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四

通志

夫能通天下之志者。莫大乎至公。能行至公者。莫要乎無忌心。唯至公。故近者安焉。遠者歸焉。枉直取正。而天下信之。唯無忌心。故進者自盡。而退不懷疑。其道泰然。浸潤之譖。不敢干也。虞書曰。闢四門。則天下之人輻湊其庭矣。明四目。則天下之人(大典脫輻湊至之人十三字。)樂為之視矣。達四聰。則天下之人樂為之聽矣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。以其(大典有能字。)不逆之也。苟所有逆。眾流之不至者多矣。眾流不至者多。則無以成其深矣。夫有公心。必有公道。(意林引此二句。)有公道。必有公制。丹朱商均。子也不肖。堯舜黜之。管叔蔡叔。弟也為惡。周公誅之。苟不善。雖子弟不赦。則于天下無所私矣。鯀亂政。舜殛之。禹聖明。舉用之。戮其父而授其子。則于天下無所忌(大典作枉。)矣。石厚子也。石 誅之。冀缺讎也。晉侯舉之。是之謂公道。夫(治要作未。依大典改。)在人上。天下皆樂為之用。無遠無近。苟所懷得達。死命可致也。唯患眾流異源。清濁不同。愛惡相攻。而(大典而下有吉凶生。)親疏黨別。上之人或有所好。所好(大典少所好二字。)之流獨進。而所不好之流退矣。通者一而塞者萬。則公道廢而私(治要作利。依大典改。)道行矣。于是天下之志。塞而不通。欲自納者因左右而達。則權移左右。而上勢分矣。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。必變業以求進矣。昧于(于字依大典加。)利者變業而黨成。正士守志而日否。則雖見者盈庭。而上之所聞(治要作開。依大典改。下亦同。)實寡。外倦于人。而內寡聞。此自閉之道也。故先王之教。進賢者為上賞。蔽賢者為上戮。順理者進。逆法者誅。設誹謗之木。容狂狷之人。(大典作士。)任公而走私。內恕而無忌。是之謂公制也。公道行。則天下之志通。公制立。則私曲之情塞矣。(此下治要別為一條。大典連屬上文。)凡有血氣。苟不相順。皆有爭心。隱而難分。微而害深者。莫甚于言矣。君人者。將和眾定民。而殊其善惡。以通天下之志者也。聞言不可不審也。聞言未審。而以定善惡。則是非有錯。而飾辯巧言之流起矣。故聽言不如觀事。觀事不如觀行。聽言必審其本。觀事必校其實。觀行必攷其跡。參三者而詳之。近少失矣。問曰。漢之官制。皆用秦法。秦不二世而滅。漢二十餘世而後亡者。何也。荅曰。其制則同。用之則異。秦任私而有忌心。法峻而惡聞其失。任私則遠者怨。(治要無則遠二字。依大典加。大典怨上復有任字。)有忌心則天下疑。法峻則民不順之。惡聞其失。則過不上聞。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滅也。漢初入秦。約法三章。論功定賞。先封所憎。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五

約法三章。公而簡也。先封所憎。(大典脫約法至所憎十二字。)無忌也。雖網漏吞舟。而百姓安之者。能通天下之志。得其略也。世尚寬(治要無寬字。依大典加。)簡。尊儒貴學。政雖有失。能容直臣。簡則不苟。寬則眾歸之。尊儒貴學。則民篤于義。能容直臣。則上之失不害于下。而民之患上聞矣。自非聖人。焉能無失。失而能改。則所失少矣。心以為是。故言行由之。其或不是。不自知也。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。而處尊者天下之命在(大典作存。)焉。順之則生。逆之則死。順而無節。則諂諛進。逆而畏死。則直道屈。明主患諛已者眾。而無由聞失也。故開敢諫之路。納逆已之言。苟所言出于忠誠。雖事不盡。是猶歡然受(治要無受字。依大典加。)之。所以通直言之塗。引而致之。非為名也。以為直言不聞。則已之耳目塞。耳目塞于內。諛者順之于外。此三季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。周昌比高祖于桀紂。而高祖託以愛子。周亞夫申軍令。而太宗為之不驅。朱雲折檻。辛慶忌叩頭流血。斯乃寬簡之風。漢所以歷年四百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曲制

天下之福。莫大于無欲。天下之禍。莫大于不知足。無欲則無求。無求者。所以成其儉也。不知足。則物莫能盈其欲矣。(此已下大典未載。)莫能盈其欲。則雖有天下。所求無已。所欲無極矣。海內之物不益。萬民之力有盡。縱無已之求。以滅不益之物。逞無極之欲。而役有盡之力。此殷士所以倒戈于牧野。秦民所以不期而周叛。曲論之好奢而不足者。豈非天下之大禍邪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六

安民

民富則安。貧則危。明主之治也。分其業而一其事。業分則不相亂。事一則各盡其力。而不相亂。則民必安矣。重親民之吏而不數遷。重則樂其職。不數遷則志不流于他官。樂其職而志不流于他官。則盡心恤其下。盡心以恤其下。則民必安矣。附法以寬民者賞。剋法以要名者誅。寬民者賞。則法不虧于下。剋民者誅。而名不亂于上。則民必安矣。量時而置官。則吏省而民供。吏省則精。精則當才而不遺力。民則供順。供順則思義而不背上。上愛其下。下樂其上。則民必安矣。篤鄉閭之教。則民存知相恤。而亡知相救。存相恤而亡相救。則粼居相恃。懷土而無遷志。鄰居相恃。懷土無遷志。則民必安矣。度時宜而立制。量民力以役賦。役賦有常。上無橫求。則事事有儲。而并兼之隙塞。事有儲。并兼之隙塞。則民必安矣。圖遠必驗之近。興事必度之民。知稼穡之艱難。重用其民。如保赤子。則民必安矣。職業無分。事務不壹。職荒事廢。相督不已。若是者民危。親民之吏不重。有資者無勞而數遷。競營私以害公。飾虛以求進。仕宦如寄。視用其民如用路人。若是者民危。以法寬民者不賞。剋民為能者必進。下力盡矣。而用之不已。若是者民危。吏多而民不能供。上下不相樂。若是者民危。鄉閭無教。存不相恤。而亡不相救。若是者民危。不度時而立制。不量民而(此下有脫文。)役賦無常。橫求相仍。弱窮迫不堪其命。(弱字上下有脫。)若是者民危。視遠而忘近。興事不度于民。不知稼穡艱難而轉用之。如是者民危。安民而上危。民危而上安者。末之有也。虞書曰。安民則惠。黎民懷之。其為治之要乎。今之刺史。古之牧伯也。今之郡縣。古之諸侯也。州總其統。郡舉其綱。縣理其目。各職守不得相干。治之經也。(自篇首至此大典未載。)夫彈枉正邪。糾其不法。擊一以警百者。刺史之職也。(此以下大典未載。)比物校成。攷定能否。均其勞逸。同其得失。有大不可而後舉之者。太守之職也。親民授業。平理百事。猛以威吏。寬以容民者。令長之職也。然則令長者。最親民之吏。百姓之命也。國以民為本。親民之吏。不可以不留意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(此篇大典未載缺篇名)

傅子曰。利天下者。天下亦利之。害天下者。天下亦害之。利則利。害則害。無有幽深隱微。無不報也。仁人在位。常為天下所歸者。無他也。善為天下興利而已矣。(群書治要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七

問政

劉子問政。傅子曰。政在去私。私不去。則公道亡。公道亡。則禮教無所立。禮教無所立。則刑賞不用情。而下從之者。未之有也。夫去私者。所以立公道也。唯公然後可正天下。傅子曰。善為政者。天地不能害也。而況于人乎。堯水湯旱。而人無菜色。猶太平也。不亦美乎。晉饑吳懈。而為秦越禽。人且害之。而況于天地乎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問刑

傅子曰。秦始皇之無道。豈不甚哉。視殺人如殺狗彘。狗彘。仁人用之猶有節。始皇之殺人。觸情而已。其不以道如是。而李斯又 刑峻法。隨其指而妄殺人。秦不二世而滅。李斯無遺類。以不道遇人。人亦以不道報之。人讎之。天絕之。行無道。未有不亡者也。(此以下大典未載。)或曰。漢太宗除肉刑。可謂仁乎。傅子曰。匹夫之仁也。(也字依意林長短經君德加。)非王天下之仁也。夫王天下者。大有濟者也。非小不忍之謂也。先王之制。殺人者死。故生者懼。傷人者殘其體。故終身懲。所刑者寡。而所濟者眾。故天下稱仁焉。今不忍殘人之體。而忍殺之。既不類傷人刑輕。是失其所以懲也。失其所以懲。則易傷人。人易相傷。亂之漸也。猶有不忍之心。故曰匹夫之仁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釋法

釋法任情。姦佞在下。多疑少決。譬執腐索以御奔馬。專任刑名。民不聊生。通儒達道。政乃升平。浩浩大海。百川歸之。洋洋聖化。九服仰之。春風 物。秋霜肅殺。同則相濟。異若胡越。(藝文類聚五十四。)

信直

傅子曰。古之賢君。樂聞其過。故直言得至。以補其闕。古之忠臣。不敢隱君之過。故有過者知所以改。其或不必。以死繼之。不亦至直乎。(此下治要別為一條。大典連屬上文。)傅子曰。至哉季文子之事君也。使惡人不得行其境內。況在其君之側乎。推公心而行直道。有臣若此。其君稀陷乎不義矣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八

矯違

傅子曰。正道之不行。常佞人亂之也。故桀信其佞臣推侈。(治要作推役侈。大典無役字。 案。晏子諫上。夏之衰也。有推侈大戲。墨子所染篇。夏桀染于千辛推哆。明鬼篇。王手禽推哆大戲古今人表作雅侈。今此推侈。即推哆雅侈也。)以殺其正臣關龍逢。而夏以亡。紂信其佞臣惡來。以割(大典作剖。)其正臣王子比干之心。而殷以亡。(此已下大典未載。)曰惑佞之不可用如此。何惑者之不息也。傅子曰。佞人。善養人私欲也。故多私欲者悅之。唯聖人無私欲。賢者能去私欲也。有見人之私欲。必以正道矯之者。正人之徒也。違正而從之者。佞人之徒也。自察其心。斯知佞正之分矣。或問佞孰為大。傅子曰。行足以服俗。辨足以惑眾。言必稱乎仁義。隱其惡心而不可卒見。伺主之欲微合之。得其志。敢以非道陷善人。稱之有術。飾之有利。非聖人不能別。此大佞也。其次心不欲為仁義言亦必稱之。行無大可非。動不違乎俗。合主所欲而不敢正也。有害之者。然後陷之。最下佞者。行不顧乎天下。唯求主心。使文巧辭。自利而已。顯然害善。行之不怍。若四凶。可謂大佞者也。若安昌侯張禹。可謂次佞也。若趙高石顯。可謂最下佞者也。大佞形隱。為害 。下佞形露。為害淺。形露猶不別之。可謂至闇也已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(此篇大典未載。缺篇名。)

治人之謂治。正已之謂正。人不能自治。故設法以一之。身不正。雖有明法。即民或不從。故必正已以先之也。然則明法者。所以齊眾也。正已者。所以率人也。夫法設而民從之者。得所欲也。法獨設而無主。即不行。有主而不一。則勢分。一則順。分則爭。此自然之理也。(群書治要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 傅玄 九

假言

天地至神。不能同道而生萬物。聖人至明。(大典誤作能。)不能一檢而治百姓。故以異致同者。天地之道也。因物制宜者。聖人之治也。既得其道。雖有詭常之變。相害之物。不傷乎治體矣。水火之性相滅也。善用之者。陳釜鼎乎其閒。爨之煮之。而能兩盡其用。不相害也。(大典不相二字作無。)五味以調。百品以成。天下之物。為水火者多矣。若施釜鼎乎其閒。則何憂乎相害。何患乎不盡其用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
鏡總敘

古之人目短于自見。故以鏡觀面。智短于自知。故以道正已。鏡無見疵之罪。道無明過之惡。面失鏡。則無以正鬚眉。身失道。則無以知迷惑。(永樂大典。)

大本

象天地以立制。(北堂書鈔十七引傅玄大本。)

全晉文卷四十八終